13 October, 2006

What we need are heroes?




When the Soviet Army could not stop the NAZI at the gate of Stalingrad, Danilov suggested, “We must publish the army newspaper again, we must tell magnificent stories, stories that exalt sacrifice and bravery. We must make the people believe in a victory. We must give them hope, pride, a desire to fight. Yes. We need to make examples but examples to follow. What we need are heroes.”
-----Danilov, “Enemy at the Gate”

今日電視新聞有以下一則報導。

「小發明家陳易希又有新發明,可以幫助失明人士。新發明是『智能杯』,水杯頂有感應器,水滿時就會發出聲響,相信可以幫助失明人士解決倒水的問題。陳找來傷殘奧運金牌得主,並即席試用產品,得到正面評價。陳易希表示,這只是一個見面禮,日後發明品將會朝幫助有需要人士的方向發展。」

自問科學知識貧乏,但總覺這所謂「新發明」,不過是中學生聯校科技展的水準,不是甚麼高科技新產品,也沒甚麼新聞價值。煞有其事的大事宣揚,相信又是新一輪的造神運動,教人想法電影(Enemy at the Gate)的一翻話。當時,納粹德軍已攻至蘇聯史太林格勒的外圍,蘇軍無力扺抗,軍民士氣低落,參謀部因此想出一個計策,就是靠製造英雄人物去刺激士氣,鼓勵軍民作戰下去。如是者,頗有射擊天份的華斯理(Vassilli)被捧至上天,成為蘇軍的「神槍手」。

陳易希,一個可能充滿科學天份的資優學生,但我們熟悉的,卻是一個經常被傳媒提及的名字。我不認識他,亦無能力評鑑他的科學成熟。透過傳媒,我非常欣賞和羨慕他的成就和興趣,但真的不覺得他有如何了不起,不過是做好本份而已。他得到傳媒的如此厚愛,情形就如那些所謂的「精英運動員」一樣,全都是拜造神運動所賜。

其實,我是衷心希望我的想法是錯的。若我推斷無誤,則顯示港人需要一個英雄傳說去對抗逆境,一個英雄傳說去麻醉眼前現實,而這都是社會不發達、不成熟的表現,不再是甚麼國際大都會。如是者,唯一值得安慰的,就只剩下今次宣揚的,都是小天才、小科學家,不是甚麼革命烈士、雷鋒同志。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